路边石(又称路缘石)是道路、人行道与绿化带、路面边缘的重要衔接结构,不仅起到分界、承重、引导排水的作用,还影响道路整体美观和使用寿命。其维护保养需结合材质特性、使用环境及功能需求,关注以下关键细节:
一、日常清洁与污渍处理
定期基础清洁
频率:根据环境粉尘、人流量确定,一般每月至少1次,雨季或扬尘天气后需及时清洁。
方法:用高压水枪(压力控制在20~30MPa,避免冲击力过大损伤表面)冲洗表面泥沙、落叶等杂物;顽固污渍(如泥土结块)可先用硬毛刷轻刷,再用水冲洗。
注意:避免使用钢丝球、尖锐工具刮擦,防止石材表面出现划痕或破损。
针对性污渍处理
油渍(如机动车漏油、餐饮泼洒):及时用吸油纸吸附表层油渍,再用中性清洁剂(如洗洁精稀释液)擦拭,最后用清水冲洗;顽固油渍可局部涂抹小苏打或专用石材除油剂,静置10~15分钟后清理。
锈迹(如金属栏杆滴水、车辆铁锈污染):用弱酸性清洁剂(如草酸稀释液,浓度≤5%)轻轻擦拭,避免长时间停留腐蚀石材,处理后立即用清水冲洗中和。
涂鸦与胶渍:用专用石材除涂鸦剂或酒精喷洒后,用软布擦拭;禁用强腐蚀性溶剂(如香蕉水、硫酸),防止破坏石材表面光泽或颜色。
二、结构稳定性维护
检查与加固松动、错位
定期巡检:重点检查路边石与基层、相邻石块的连接是否牢固,有无松动、倾斜、错位(尤其雨后或车辆碾压后)。
修复方法:
轻微松动:清除缝隙内杂物,注入环氧树脂胶或专用石材粘合剂,用重物压平固定24小时以上。
严重错位/破损:拆除松动石块,清理基层浮土、破损砂浆,重新铺设时确保基层平整,用水泥砂浆(强度等级≥M10)砌筑,缝隙用细石混凝土填实,养护3~7天。
防治沉降与空鼓
基层处理:若发现路边石底部空鼓(敲击时声音空洞),需凿开石材,清理基层松散材料,用C15细石混凝土回填夯实,再重新安装石材。
排水优化:路边石与路面、绿化带衔接处需预留排水缝隙(宽5~10mm),或设置排水孔,避免雨水长期浸泡基层导致沉降。
三、材质保护与老化预防
石材防护处理
渗透型防护:对天然石材(如花岗岩、大理石)路边石,建议每1~2年涂抹一次石材防护剂(水性或油性渗透型),形成隐形保护膜,增强抗渗、抗污能力,减少水分、污渍渗入内部。
表面修复:若石材出现风化、剥落,轻度可打磨后涂刷石材养护剂;重度需局部更换石材,确保表面平整。
避免物理损伤
车辆碰撞防护:在路边石易受车辆碾压的区域(如停车场出入口、街角),可增设防撞柱或反光警示条,提醒车辆避让。
施工保护:道路养护、绿化施工时,需用挡板或彩条布覆盖路边石,避免水泥浆、涂料直接污染,或重型机械碾压导致断裂。
四、缝隙与接口处理
缝隙填充与密封
填缝材料选择:相邻路边石缝隙需用与石材颜色相近的专用填缝剂(如环氧填缝剂、聚合物水泥砂浆)填充,避免雨水、泥沙渗入基层;缝隙宽度宜控制在5~8mm,填充需饱满、平整。
伸缩缝维护:较长路段的路边石需按设计设置伸缩缝(间距6~10m),缝内填装弹性密封胶(如硅酮密封胶),防止温度变化导致石材开裂,定期检查密封胶是否老化脱落,及时更换。
与周边结构衔接
路面衔接:路边石与沥青/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处,若出现高低差或松动,需用沥青砂或水泥砂浆填补找平,避免行人绊倒或雨水倒灌。
绿化带衔接:靠近绿化带的路边石内侧需设置挡土埂或土工布,防止泥土流失污染石材,同时避免植物根系生长挤压石材导致变形。
五、特殊环境下的养护
雨季与潮湿环境
排水畅通:及时清理路边石周边排水沟、雨水口的杂物,确保雨水快速排出,减少石材长期浸泡。
防霉处理:南方多雨地区或阴暗角落的路边石,若表面出现青苔、霉菌,可用低浓度漂白水擦拭,再用清水冲洗,保持干燥。
冬季与严寒地区
防冻措施:冬季下雪前,可在路边石表面涂刷防冻液或防滑剂;积雪后及时清理,避免融化后结冰膨胀导致石材冻裂。
融雪剂使用:禁用含氯化钙、氯化钠的强腐蚀性融雪剂,可选环保型融雪剂(如醋酸钾),并在融雪后及时冲洗残留药剂,减少对石材的腐蚀。
六、长期养护计划
定期巡检记录:建立养护台账,记录路边石的损坏位置、类型、修复时间,便于跟踪维护效果。
周期性大修:对使用超过5年的路段,全面检查路边石的风化程度、结构稳定性,批量更换严重破损、老化的石材,确保整体功能完好。
路边石的维护保养核心是“预防为主、及时修复”,通过日常清洁减少污渍侵蚀,通过结构检查加固避免安全隐患,通过材质防护延长使用寿命。不同材质(天然石材、混凝土、仿石材)的路边石养护重点略有差异,需结合材质特性调整方法,最终实现其功能与美观的双重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