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边石表面进行防滑处理,核心是为了化解户外环境下的湿滑风险,保障行人、车辆及特殊人群的通行安全,本质是通过优化表面物理结构或提升摩擦系数,抵消雨水、油污、冰雪等因素对路面摩擦力的削弱,同时适配多元使用场景的安全需求。具体原因可从以下三个关键维度展开:
一、核心动因:对抗环境因素导致的湿滑隐患
路边石长期暴露在户外,自然环境与人为污染易使其表面形成“低摩擦层”,成为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:
雨水与露水的“水膜效应”:雨天或清晨露水附着时,普通光滑路边石(如抛光石材)表面会形成均匀水膜,导致摩擦系数大幅下降——干燥时摩擦系数通常≥0.6(符合安全标准),沾水后可能骤降至0.2-0.3,相当于在“湿滑瓷砖”上行走。行人(尤其穿鞋底磨损的皮鞋、拖鞋者)或骑行者(自行车、电动车)经过时,脚或车轮易打滑,轻则摔倒擦伤,重则引发骨折、车辆侧翻等事故;
油污与灰尘的“润滑叠加”:路边石常靠近商铺、餐饮区或机动车道,易沾染油污、灰尘、落叶等污染物。这些物质与雨水混合后,会在表面形成“油脂润滑层”,进一步降低摩擦力——例如餐饮区附近的路边石,油污+雨水的组合可能让摩擦系数降至0.15以下,风险堪比“冰面行走”;
冰雪天气的“冻结风险”:北方冬季低温时,路边石表面易积雪或结冰,光滑表面会直接形成“冰壳”。防滑处理(如表面刻槽、拉毛)能通过物理凹槽容纳冰层或积雪,减少鞋底与冰面的直接接触,同时凹槽边缘可形成“咬合摩擦力”,避免行人滑倒。
二、关键需求:适配特殊人群与高频通行场景
路边石作为道路与人行道、绿化带的衔接构件,需兼顾“行人步行、轮椅通行、临时停留”等多元需求,尤其要保障行动能力较弱人群的安全:
特殊人群的安全兜底: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、反应速度慢,踩在湿滑路边石上摔倒的概率是普通成年人的3-5倍;轮椅使用者的车轮与路边石接触面积小,光滑表面易导致车轮“侧滑”或“卡死”,甚至引发轮椅倾倒;儿童奔跑时脚步发力不均,也易在湿滑表面失去平衡。防滑处理(如荔枝面、菠萝面等粗糙表面)能通过微观凹凸结构增加鞋底/车轮的抓地力,降低特殊人群的意外风险;
高频场景的安全适配:路边石常作为“人行道边缘支撑”“行人临时驻足点”(如等待红绿灯、查看导航),部分路段还需承担“无障碍坡道衔接”功能(如路边石与人行道的缓坡过渡)。这些场景下,行人停留或移动频率高,且可能存在“分心行走”(如低头看手机)的情况,防滑表面能提供更可靠的摩擦力,避免因短暂疏忽导致摔倒。
三、功能延伸:提升耐用性与维护便利性
防滑处理不仅是安全设计,还能间接优化路边石的使用性能,降低长期维护成本:
减少表面磨损,延长寿命:防滑处理(如凿毛、喷砂)形成的“凹凸结构”,能分散行人、车辆对表面的局部压力,避免单一接触点因反复摩擦导致“镜面化”(普通光滑路边石长期使用后易磨光,反而加剧湿滑)。同时,凹凸结构可减少雨水渗透到石材内部,降低冻融导致的开裂风险,延长路边石的服役周期;
简化清洁维护:浅刻槽、细拉毛等防滑设计能形成“微型排水通道”,雨天时雨水可快速排走,减少水膜停留时间;凹槽还能容纳少量灰尘、落叶,避免污染物在表面堆积形成“打滑层”,日常清洁只需简单冲洗即可,无需频繁打磨或抛光,降低维护成本。